您的位置: 首页 >家校共育>详细内容

读《聪明人的教育指南》有感

来源: 作者:张俊 发布时间:2017-03-29 15:32:41 浏览次数: 字体:A-   A+
             读《聪明人的教育指南》有感
                初二(11)郭宜萱的家长
    《聪明人的教育指南》是英国著名教育家、伊顿公学校长托尼·利特尔毕生教育经验的总结,把教育总结成两个词语,那就是快乐和爱。中国有着和英国不一样的国情,那就是竞争激励而残酷。所以如何有效的把快乐和爱灌输在中国的孩子身上,是中国的每一个老师和家长需要重视的问题。作为初中的学生家长,浅谈下自己对快乐和爱的理解。
    对中国的孩子来说,成绩的好坏对今后的人生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不上大学而成就者有之,不上高中上职校而成功有之,但那都是凤毛麟角。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中国,不能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意味着人生的道路将艰难坎坷,所以对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文化知识的获取是第一位的,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当然做人的道理也是需要的。离开了知识和成绩的快乐和爱都是空洞而谈。宋代程颐说,“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教育子女无疑是父母的最重要之责任。
    学生的快乐要构建在知识的全面有效获取之下。在中国的国情下,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即使在某些其他领域获得快乐,也是短暂的,不能为家庭和学校认可。所以作为家长,要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效率。初中学习在于效率,得效率者得高分。要重视孩子的“养成教育”,即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课堂效率,课堂的构成一般按照复习旧知、新课讲解、知识巩固、反馈总结这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听讲,遇到不会的及时在课后询问老师或同学,不留夹生饭。
    再来说说爱。方孝孺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虽然每个家长都会说,我爱我的孩子,但是看看现在家长的很多行为,其实不然。比如补课,很多家长现在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培训班为了招生,也使出各种手段,但纵观效果,对培优有利,对补差无效。成绩差,除极少数由于智力原因,更多是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或上课不认真,或课后忙于玩耍、游戏,甚至为情所困。家长在送孩子去培训班前一定要搞清楚孩子现在需要的什么,否则事倍功半。花了钱不能代表你就付出了爱,只能说明家长付出了,但若是想让培训机构代替家长的作用去教会孩子学习方法,恐怕就成了敷衍自己的消极做法。
    孩子不是家长虚荣的附属品,但以孩子为荣也无可厚非。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不但要做好榜样,更需要富有牺牲精神,特别是时间的牺牲。时间的牺牲不是无益的陪伴,而是放弃自己的不良行为或可能影响孩子的活动。家长的行为特征会通过长时间的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惊人的相似的复制,家长自身的素质对孩子产生的潜移默化,将直接或间接的奠定孩子的未来。比如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和别人融洽相处,但自己在家里常抱怨社会不公;希望孩子听老师的话,但对学校的决定却意见满腹;希望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但自己回家就成低头一族,这样的家长只能说明他们不会去真正的爱孩子,因为不懂得牺牲,也就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也就难以让孩子取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
    英国的《聪明人的教育指南》中还有很多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家长去学习,类似的书还有美国的《哈佛家训》、法国的《爱弥儿》等等。各国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完全一样,但通过家长对孩子的爱,让孩子快乐成长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能常常反省自己的各种行为和方式,言传身教,重管制更重引导,学会去爱,让能孩子永远快乐。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