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独苗苗”别太“惯养”,家校融合才是教育“王道”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受重视程度、存在感不容小觑。长辈们更是将他们当成掌上明珠般捧着,打不得骂不得。就这样,始终如一的“惯养”渐渐演变成溺爱,吞噬着他们的成长与进步,错误的教育方式将成为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年,我们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长,也领悟到成功培养孩子光靠家庭单方面力量是不够的,不同年龄段学校的引导,家长与老师“有默契”的配合引导,是最终的教育“王道”。
2007年初,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声,一个崭新的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她就是我们的女儿盛笑雅。作为家里的“独苗苗”,我们从小就惯着她,呵护备至,即便发现她在成长过程中做错事,养成不良习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想着女儿还小,这么早用规矩约束她,扼杀她天真烂漫的一面,总是太残忍。后来,我和先生发现,这样的“心理安慰”是不对的,长期下去会令所谓的爱变得麻木,令包容演变成了纵容,疼爱渐变成溺爱。
女儿成长中有没“走偏”过?答案是有的。她从小喜欢音乐、舞蹈,我和她爸都认为有爱好是好的,起码会专攻下去。前几年,她常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上网搜索相关教程自我训练。我们也不反对,但时间久了,我们发现爱好“变质”了,她也学“聪明”,假借着爱好,上网玩益智游戏,看动画片,做对学习无帮助的事。并且,有段时间在家娱乐时间多过学习时间,自控力差,人在曹营心在汉,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导致效率降低。
这样的坏习惯也影响人际交往和礼仪规矩。节假日走亲访友,她成了“低头族”,一心扑到手机上,不主动与长辈朋友交谈,甚至对他们敷衍塞责,令该有的礼貌、礼仪缺失。什么原因导致女儿变成这样?我也曾反思过,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在《家长必读》等相关书籍中找到了答案:归根到底是家教方式不对,不懂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过去谈到家教,我总是自信地认为我家没问题,家教好,家庭气氛和睦,在有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现在对比《家长必读》,我才意识到这样的“自信”有多么肤浅。家教其实内涵很多,既要有父母正确引导,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反馈。《家长必读》有关内容也提到,有的家长太过腼腆,从不主动与老师沟通,平时只要听说孩子在学校不犯错误,便高枕无忧。还有的家长太顾及孩子面子,在对老师反馈在家表现时总“报喜不报忧”,选择“隐忍”,绕过孩子缺点谈有点。我与其他家长交流时,他们都有同样的经历,而我则属于半沟通半隐忍”型的,在向学校反馈时,会下意识多说好的方面,少谈不好的一面。企图通过单方面家庭监督和教育,帮助女儿改掉缺点。其实这只是我的“完美主义”想法,家教不光是家庭单方面的,有时与老师坦诚沟通也许更重要。否则你永远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最好。
女儿目前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正确的家教方式和理念更显关键,家长做不对,还谈什么正确引导孩子?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班级都建立了家长QQ群、微信群,这为家长与老师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平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能及时向家长反映,我们也能将在家的情况反馈给老师,双方充分掌握孩子的动态生活和情绪变化,这让家校融合的教育方式得到有效运用和升华。我感觉到,在当前教育模式上,女儿过去不良习惯逐渐改变,她学会了自主学习,并将学习当做快乐的源泉。
学校的月度测验、家访,以及开放日(俗称“家长会”)等也是家校融合的一种有效教育手段 ,是家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在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下,相信顽石也能变成金,未来可期,孩子的明天将越来越美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