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何园:为何“晚清第一园“人才辈出
何祚庥:曾祖父以实践诠释“或出或处,知进知退”
扬州何园是曾祖父何芷舠在光绪9年(1883年)创建的一座大型园林。近年来,在续修家谱、查阅旧谱的过程中,发现旧谱载有已传承数百年之久的《何氏家训》。以前虽未读过“祖训”,但拜读之后却倍感熟悉,这确是何氏家族教育子弟的范本。
《何氏家训》秉承中国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思想。何氏家训的第1条是“孝敬亲长之规”,即师从古人“以孝治天下”之意。此外,又详尽地规定了子弟们如何“读书写字”、“节义勤俭”、“待人接物”和“保守身家”。
曾祖父何芷舠在光绪九年(1883年)于湖北汉黄德道和江汉关监督的官任上,因为“念任太夫人(何芷舠生母)春秋高,不乐久仕”,便挂冠归隐于扬州,兴建何园,取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题其额曰“寄啸山庄”。
除了尽孝敬之道,曾祖父选择“挂冠归隐”,或许还可以从《何氏家训》中找到缘由。《何氏家训》第6条“出处进退之规”中提到,“人生天地间……或出或处、或进或退”,“出则立业建功,以安天下”,但又要懂得“功成身退,知止知足”、“知出知处,知进知退”。其实,这正是文人所奉行的儒家哲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883年,曾祖父选择的是诗酒田园,归隐自娱。
但是到了20世纪初,《辛丑和约》的签订惊醒了所有有志于救国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时已年逾66岁的芷舠公,受此刺激,又在西学东渐、工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1901年竟然置华丽的何园不顾,率全家三代移居十里洋场的上海,从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活动,由此开启了走出寄啸山庄的新篇章。
为官任上甘愿急流勇退、辞官归隐是对家训中“或出或处,知进知退”思想写下的注脚。而面对内忧外患的时代危机,曾祖父选择的振兴家业、救国利民之路则是对《何氏家训》“戮力王室”“不出则寥寥无闻,一出则立业建功,以安天下”的生动践行。(何祚庥,何芷舠第4代孙,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道深:好的族训家规是教人向善求真的最佳教材
晚清光绪年间,何芷舠在江苏省扬州市兴建了号称“晚清第一园”的寄啸山庄,后人称为何园。何芷舠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家风,承袭父亲何俊续修族谱时,将明代浙江何姓家族族谱上规范族人立身处世的何氏家训十一则,列入在光绪年间续修的族谱中。《何氏家训》被写入族谱后,何芷舠身体力行,率领四代子孙在中国近代史的风云际会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与时代共命运的话剧。
扬州何园何氏家训共十一则,包括孝敬亲长,隆师亲友,鞠育教养,节义勤俭,读书写字,出处进退,待人接物,饮食服御,量度权衡,撑持门户,保守身家等内容,每一则中对其核心内涵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总体上是按照儒家“修身、齐家”的要求,为族人“治国、 平天下”奠定扎实的做人基础。这十一则家训今天读来,仍有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细细咂摸与体会。
一、端正做人。家训中要求族人“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提出“熟读精思,沈潜玩索,将功名富贵置诸度外”,明确指点后人:不欺、不诈、不骗、不奸、不嫖、不赌、不称凶,勤劳节俭,审己量时,孝顺父母,尊重师长,不可傲人慢物好胜夸能,不可为贪心所使,应该每日战战兢兢,循规蹈矩而行。
二、谨慎交友。家训中提出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交友必须趋向正当,切磋琢磨有益于己者,不与邪僻卑污者拍肩执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交了一个唯利是图的朋友,自己也难免走向利欲熏心的歧途。
三、公平办事。何氏家训中提出,度、量、衡乃家常用物,实系乎人之一心,心正而公,用之惟平。做人做事一定要公平。不公平岂能服人,不公平岂能成事!公生明,廉生威,不公平必然失掉人心。
好的族训家规就是教人向善求真的最佳教材,何氏家族十分重视族谱、宗祠、家训中的健康文化,并借此对族人进行鞠育教养,宗族中扶贫济困形成风尚,捐资助学争先恐后。(何道深,世界何氏宗亲总会会长)
明光:《何氏家训》观念开放、重德求实
案头放着《何氏家训》,这是扬州著名景点何园的工作人员从园主人原籍族谱中发现的,其与明代浙江何伦《何氏家规》原文相同,可知在何氏已传承几百年。《何氏家训》涉及孝亲、尊师、节义勤俭、持敬读书、保守身家诸方面,共十一条,包括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内容,贯穿儒家修身齐家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与其他诸多家规、家训相比,《何氏家训》观念开放、重德求实的特点非常明显。
其一,观念现实开放,与当代精神相通
“孝敬亲长之规”,本是最容易宣扬礼教的题目,《何氏家训》只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乃百行之首、万善之源”,没有作更多的说教,大概是因为孝顺父母本是人之天性,无需多言。然后批评当时“以能养为孝”的流行观念,“殊不知孝之道,岂养之一事所能尽哉?”规定“要深爱婉容而承颜顺志”,发自内心敬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顺亲”,让父母开心愉悦;否则“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精神赡养比物质赡养更重要更难得,古时便已经意识到这个难题。现代社会,父母或许不缺经济保障,但由于社会流动性大、独生子女工作压力大,与父母见面少,加之代沟明显,父母精神孤独现象较为普遍。常回家看看,已成为父母对子女的呼声,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何氏家训》注重精神赡养父母的理念,具有现代因素,值得今人传承践行。
其二,做人做事诚心不欺,践行道德自律
家规本是对家族子弟的行为约束,《何氏家训》也是如此。但何氏家训教导子孙从修身诚心做起,力图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追求。
《何氏家训》第九条“量度权衡之规”中提及经商买卖:“人家之斗尺戥称,皆所以量多少、度长短,称物平施而权轻重者也。此固家常用物,实系乎人之一心。心正而公,则制之惟准,用之惟平,使贸易输敛之间,两无亏累……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斗尺戥称,是用来权衡轻重多寡的器具,是讲究公平的技术手段。但须当事人心诚不欺,这些工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否则私心膨胀,出入有大小斗之分,买卖有小戥大称、小称大戥之异,欺人欺心,毁誉败德。
诚敬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既是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也是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营造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其三,重视文化教育,促成良好行为的养成
《何氏家训》不鼓励子弟盲目求官,但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明确提出:“切不可因己无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从师。”读书写字,这是提升文化水平的基本途径。读书尊师,则“所闻者尧舜周孔之道,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渐摩既久,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求学不仅应尊师,还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必须趋向正当、切磋琢磨有益于己者,始可日相亲与”,“学问之功,与贤于己者处,常自以为不足,则日益”。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子弟的仁义性情逐渐养成。
在强调读书问道的同时,《何氏家训》还阐明了“读书以百遍为度,反复熟嚼、融会贯通、时时温习、略有疑惑即为质问”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从这些不厌其烦的谆谆教诲中,可见对子弟成长发展的殷殷厚望。
家规常对日常行为作出具体的正面引导、反面禁止,希望借此促成良好行为的养成,真正发挥家规的作用。如第十一条“保守家身之规”就是八条禁令,是行为规范的底线,不可触犯,主要起告诫功能,具有防范意义。更积极的则是明示日常良好行为,让后人明晓进而遵行效仿。饮食、穿衣、勤俭持家等等落实到日常生活细节的行为规范,后人效仿不难,习惯成自然,易收实效。(明光,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俊:家族文化是扬州何园的至美
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但凡去过扬州何园的,无不赞叹她的美、欣赏她的美、留恋她的美,更受益于她的美。
她美在造园之妙,只见:旱园水作东园景,楼亭山水西园情,复道回廊立交雏,南部园居建筑殊,卷舒收放卓然庐。
她美在琴棋书画,只见:趵泉潺潺如琴声,古槐树根作棋台,壁窗石映为画框,石涛手笔双槐图,寄啸山庄吟诗篇。
她美在树木芳华。只见:百年寒梅立山颠,古藤翠蔓石隙出,牡丹芍药姐妹花,玉兰绣球竞吐芳,生机盎然四季春。
然而,我更要赞美的是:她美在家族文化。当我们走进何园的何氏家祠、何氏家训大学堂时,既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温暖,又经历着一次心灵的涤荡和精神的洗礼。这时才真切体会到:何园的景色给了我们视觉上一时的享受,而何园的文化却留给我们精神上永久的记忆。
何园园主何芷舠祖藉安徽望江,因家人年年回乡祭祖多有不便,故在造园之时,建了何氏家祠,又名光德堂,取自其父何俊语“登祖宗之堂可对先灵读传记之文,可光旧德我”。祠堂分享堂、寝堂两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享堂是家族或家庭举行祭祀大典的预备场所,也兼作聚会厅、议事厅,讨论家族、家庭大事,亦是每月朔日孝子贤孙们学习家规的地方;寝堂是供奉祖先神主的建筑;而楼上则用于摆放族谱等重要文献。也许古人未曾想到,一座何氏家祠,一百三十多年后竟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在何氏家祠的享堂内陈列着《何氏家训》。2004年4月,扬州何园的工作人员在探访何芷舠祖籍安徽望江吉水时,意外发现了刊刻在《何氏家谱》中的家训十一则。这份家规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不失为一部循循善诱的家庭教科书,体现了一个名门望族大家庭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和生存智慧。
由何园深入到何氏家祠,再深入到《何氏家训》,何园的人性美、文化魅力、人文价值便逐步展现出来了。何园的人文价值更主要的是她的家族文化,是她的家训、家规和家风。这种家族文化,是何氏子孙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家族成员所深刻认同并共同遵守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
家族文化美在于其人文性。《何氏家训》主张孝敬、进德、诚信、勤俭和读书,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在何氏家训中基本得到体现。何氏的子孙后辈几乎个个都是有志有为、廉洁自律的名人大家,这是对何园文化人文性的最好诠释,是践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思想的生动写照。
家族文化美在于其时代性。当年的何芷舠是一个熟读诗书、深知历史,又看透尘世的明白人。他的退隐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他在退隐中做了两件事:尽孝和教育子女。在他做了十八年闲散之人,给老母送终后,却突然作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弃园而去,举家迁往上海。
1901年的上海正是西风渐进的前沿,离开了安乐窝的子孙们在这里重新开始,有留洋的、有办学的、有开矿的、有修路的、有经商的、有从艺的,大家都拼博、进取。正因为何氏家训的开宗严规和开明宽容,正由于何氏家训中“立业建功,以安天下”的理念,何氏几代人才能演绎出一幕幕贤才辈出的精彩话剧,这就是中国人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
家族文化美在于其传承性。《何氏家训》传承百年,至今仍保有鲜活的生命力,这绝非偶然。它的必然性说明了家族文化不仅是说在嘴上(口口相传)、写在纸上(文字)、挂在墙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一代做给一代看。如果说何氏家祠是好课堂,《何氏家训》便是好教材,何家后代则用实际行动当了好教员。有了这三样东西,何园文化便能在有形有神、有声有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
家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何氏子孙,他们演绎精彩人生,他们胸怀家国天下,他们诠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是这样的家族文化和良好家风,让何园成为一首悠扬的乐曲,成为一部厚重的史书,成为一幅绚丽的画作,更成为何氏后人的精神家园。(刘俊,原扬州市文联主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