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家校共育>详细内容

孩子渴望交友,却羞于尝试,我该怎么帮助他?

来源: 作者:宰习喜 发布时间:2024-09-06 15:22:16 浏览次数: 字体:A-   A+

家长来信:

“老师你好,我家孩子想交朋友却总是交不到,也不敢尝试,在路上遇到同学不敢打招呼,只会躲避。他经常因为与同学相处不好而难过,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稍不注意就受伤。我劝过,安慰过,也帮他分析了问题,但就是不见改变。请问怎么才能帮助孩子?”

——一名13岁男孩的家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亲密朋友的需求是逐步增强的。小学时,他们还主要是从父母那里获取情感的满足,但在少年期,情形完全不同了,少年转向朋友去寻求从前由家庭给予的支持。他们渴求一种更加亲密的朋友关系,能够彼此分享感情、烦恼和想法,能够相互帮助解决个人问题和人际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认同,孩子的困惑和不安全感可能会增加。

面对孩子的交友需求,家长们能做些什么呢?


专家答疑

01

“羞怯”不是缺点,是孩子的性格特征

羞怯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作为人际交往中的情绪体验,适度的羞怯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过度的羞怯会影响少年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

羞怯的根源是担心他人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这往往在儿童期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它可能源自与兄弟姐妹们比较时遭遇过取笑、批评,也可能源自对长相、体重、身高或者某些缺陷的自我意识。

羞怯的少年通常更加敏感,容易受暗示,因而很容易被父母或老师贴标签,而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羞怯的程度。父母应该理解,羞怯并不是什么缺点,而只是孩子的特点。

父母需要对羞怯的少年更加耐心,多多表现出对他们的爱,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用父母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值得被接纳、被喜爱。平时,不要苛责孩子,不要过分追求完美,让孩子能够更加轻松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同时,认真地观察孩子,发现他们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境下容易羞怯,找到羞怯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克服羞怯。比如,在容易紧张的陌生场合,进行自我暗示,对自己说“我能行”“没事的”“要镇静”等;在需要公开发言的场合,提前做好准备,增加成功的体验等等。



02

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心理学家莱金·菲利普斯认为,许多孩子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增进人际关系的社交技巧,比如学习社交礼仪和礼貌,学习换位思考,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明白他人需求,感恩他人付出,欣赏他人优点等。这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教给孩子。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当他们无法理解时,家长不妨以亲身示范、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其领会;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同伴交往的范围更广,所以他们更需要长辈的指导。

03

同理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这就是同理心。同理心是交往的基础,对别人的尊重和体谅,对青春期需要亲密朋友的少年来说尤其重要。


培养同理心的四个步骤

①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

②有效地观察、聆听和辨别,辨识对方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背后的信息和意义;

③尝试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并了解其感受;

④将自己的感受有效地传递给对方。

父母需要在生活中为孩子做出示范,比如当孩子气鼓鼓地从学校回家,抱怨老师布置了一堆作业时,父母如果能克制住反驳的冲动,对孩子说:“你的作业确实很多,除了语数英,还有三四门科目,一天的作业就有这么多。”孩子得到父母的理解,可能会做出令父母吃惊的举动——不再抱怨,而是马上开始行动。

父母的耐心倾听、理解共鸣,不仅有助于建立青春期良好的亲子关系,更能够让孩子从中学会如何换位思考,去感受他人的处境,并由此引发孩子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如助人、安慰、关心、合作、分享等。这些行为正是青春期人际交往的核心。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