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创新>详细内容

翠岗中学科学生态课程:传古韵余响 扬时代新声

来源: 作者:王宏伟 发布时间:2024-11-15 08:11:18 浏览次数: 字体:A-   A+

翠岗中学科学生态课程:传古韵余响 扬时代新声

那丁杰  王蓓

扬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犹自笙歌彻晓闻”。古代的扬州常被描绘为一座歌舞升平、繁华昌盛的城市,可以说传统乐器与古典乐曲正是古代扬州人民丰富精神价值追求的体现。扬州清曲小调基础上再次发展形成曲艺唱曲形式早在2006年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泛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苏州及广大的苏北地区。除此以外,扬州评话、扬剧艺术、扬州民歌等无不是扬州传统艺术的瑰宝,这样的家乡艺术文化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翠岗中学坐落于蜀岗之上瘦西湖畔,这是扬州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艺术交汇的好地方“翠岚韵谱弦歌乐,黉火薪传日月光”,翠岗中学一直重视学生科学教育和艺术素养培养,利用古琴、吉他、竖笛、民乐、舞蹈等艺术形态,助力孩子们科艺双馨美丽的园林校园里时闻歌鸣曲响,时而又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知科学知识。

我校物理教师那丁杰与历史老师王蓓基于这样的理念,将扬州地方艺术带入科学课堂,让孩子重拾那流淌千年绕梁之声,深入探索蕴藏其中的物理原理尝试制作乐器。

 

让扬州清曲沁入心田

由于受到现代时尚艺术的冲击,很多孩子缺少了解传统艺术文化的热情,学生在忙碌之余也少有接触扬州地方特色文化的机会,因此学生对于类似扬州小调、扬州评话这样的传统文化仅仅只是停留于“听说过的层面,并不清楚它们的艺术形式与由来发展。但这些传统文化也正是扬州这一方水土的精神根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传统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王蓓老师抓住扬州清曲清新明快、声律韵美的特点,通过视频展示扬州清曲《月亮城》,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扬州自古风流地,郑板桥诗云,‘千家养女先教曲’,这教的便是扬州清曲。”王蓓老师从历史沿革的角度为学生介绍了清曲的时代发展,从元代散曲与江淮俗曲民歌的结合交融,到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的全盛,再到近现代对于扬州清曲这一文化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使学生感知到了这项艺术的历史价值和传承可贵,帮助学生树立了守护并发扬家乡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崇高情怀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这项文化的探知兴趣。继历史沿革之后,王蓓老师还结合照片给同学们介绍了清曲的表演形式,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板式,宫调、商调、微调、羽调等调式,一百多种丰富的曲牌等,无不令课堂上的孩子们叹服。相信这样一种流传久远的地方艺术能如此经久不衰,必然有着其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

激发对传统乐器的兴趣

“你知道扬州清曲中常用的古典乐器有哪些吗?”王蓓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凝聚古人智慧和匠人精神的众多传统乐器。动情婉转的竹笛、高亢明亮的京胡、清脆动听的古筝,让学生陶醉其中,学生们在感受传统乐器的魅力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我们古人所流传下来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们总结道:“中国传统乐器在音乐表现上也有其独特之处。编钟常用于重要祭祀和宫廷活动,显示出大气恢弘的气势‌。琵琶既可以独奏、伴奏,也可以重奏和合奏,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二胡既能演奏风格细腻深沉的乐曲,也能演奏欢快活泼的乐曲,音色近似人声,具有歌唱性和诉说感‌。古琴则深具东方文化特色,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也有学生表示,尽管中国传统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提升,民族乐器在流行音乐中的使用比例开始增加,电子琴等乐器也能采样民乐音色,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乐器不仅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上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在艺术价值上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就像王蓓老师讲的,中国传统乐器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探知乐器的乐音之谜

“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科学的课堂自然少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探究物理老师那丁杰带领学生对刚刚看到的乐器进行了梳理,让孩子们对乐器进行了分类,“竹笛、箫一类属于管乐器,二胡、琵琶、古筝这一类属于弦乐器,云锣、大鼓属于打击乐器。”在学生总结出乐器的几个类别之后,大家分别就不同类别的乐器如何发声、如何变调、音色差异展开讨论。那老师让班级里擅长乐器的学生分别用自己喜爱的乐器向大家介绍并展示。金小晨同学,从小热爱竖笛、黑管,她上台为大家介绍了管乐器大多都是靠吹奏,依靠空气振动发声,所以需要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短来改变音调,通常的方式是按压住不同的音孔。介绍之余,也给大家展示了一下竖笛美妙的曲调,让大家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在音乐的世界里沉醉,不可谓不是一种享受。随后刘志贤、任紫瑄同学也分别带着吉他和无忧鼓上台,给大家讲解了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各种发声知识、变调技巧及其物理原理。那老师总结道:“早在几千年前,智慧的古代人民便已经掌握了你们今天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创造了骨笛、编钟、古琴等众多的乐器,才有了我们今天如此众多的中国传统乐器大家族。”

继承古人的智慧与精神

“那么你们能效仿古人,利用今天所学到的声学知识,尝试制作出乐器吗?”随后,那老师将学生们分为八个组,每组六人,按手边的材料,短暂的思考与讨论过后,立即就投入到了忙碌的“创作”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将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一个个任务完成的过程,这样一个较强的导向性,突出了知识的“递进性”,能够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展示的环节中,有的小组用试管装水做成的“试管琴”敲出了《小星星》,也有小组用自制的排箫简单吹出了不同的音律,还有小组用橡皮筋做成的八弦琴弹奏出了《欢乐颂》。这样的学习过程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探究、讨论的活动帮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不断查漏补缺,积累更多的物理学习知识、学习技能。

 

课堂最后,王蓓老师与同学们共同总结了这一节课的所学,相信这节课对于孩子们而言一定是充满收获、充满意义的,悠久的历史传承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灿烂的音乐文化,这是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相信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探寻音乐之声,共歌唱美好新时代!

 

扬州市中青年骨干、物理高级教师吴洋老师评课认为:

本节课打破了音乐、历史与物理的学科边界,将物理知识与音乐艺术相互结合,让传统文化与历史沿革得以衔接,历史与物理的融合,借史抒情,以史明理,展现了科学课堂的崭新思路、创意,既让学生认识到了地方曲艺文化的独特性,激发了学生们的乡土情结,增强了他们对于扬州地方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于传统乐器的科学认知,这种对自己传统文化、物质遗产的认同感正是现在的年轻人所需要弥补的。而历史在本节课也不仅仅是一个点缀,而是从历史案例中建立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奇与热情,帮助学生科学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内化和建构,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翠岗中学科学生态课程是多样化、开放化、共生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是学生有投注态度有思想激发的课堂,而本节课学生能以自己动手创造,自己展示分享的方式开展活动,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科学认知态度的过程,如果说地方文化和乐器原理是他们的所学所知,那么自己做出的实验成果、理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就是他们最有价值的所得所获,这种科学精神才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科学生态课程带给孩子们的最好的成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