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堂: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指尖焕发新生
深秋的扬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古老的运河水流淌着千年的文脉,滋养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2025年11月3日至7日,扬州市翠岗中学初一年级的全体学子,暂时告别熟悉的教室书声,怀揣着对城市记忆的探寻与对文化根脉的好奇,分批走进了被誉为“扬州古城活态博物馆”的仁丰里街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堂”。这不仅是一次空间位置的移动,更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触摸文化灵魂的精神跋涉。
一、 主题意义:从“知识接受”到“文化浸润”的思政教育升华
传统观念中,思想政治课堂往往与理论讲授、价值灌输紧密相连。然而,此次实践,立意高远,打破了这一固有模式。它将思政教育的场域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将教育的内容从书本理论拓展至鲜活的地方文化与非遗传承。其核心意义在于: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834_880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845_358
1. 深化家国情怀,于乡土认知中筑牢文化自信。仁丰里,这条南北走向的千年古巷,犹如一部摊开的扬州地方志,鱼骨状的街巷肌理保存着隋唐以来的历史印记。让学生们行走其间,观察古老的民居建筑,聆听街巷的古今传奇,本身就是一种最直观、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并非抽象的概念,它始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了解。当学生们亲眼目睹传统与现代在这条街巷中和谐共生,亲身感受非遗技艺在匠人手中焕发新生,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便油然而生,文化自信的基石也在这一次次惊叹与触动中得以夯实。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852_622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900_016
2. 融合“五育”并举,于实践体验中促进全面发展。本次活动巧妙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为一体。行走仁丰里,是体魄的锻炼,更是意志的磨砺;探访实践中心,是知识的拓展,更是智慧的启迪;而一系列非遗小课堂,则是美育与劳育的绝佳载体。无论是皮具缝合的耐心细致,金箔画绘制的专注用心,镙钿胸针粘制的精雕细琢,还是香膏制作的匠心独运,微景观搭建的艺术构思,毛笔制作的过程体悟,无一不在锤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这真正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实现了素质的全面提升。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910_455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917_394
3. 强化协同育人,于社会参与中构建成长共同体。选择在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开展活动,本身就具有示范意义。它标志着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奏曲”。非遗传承人、社区工作者、实践中心导师与学校教师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开放、支持性的成长环境。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924_032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931_119
二、 事件画面:指尖流淌的技艺,心中萌发的种子
让我们将镜头拉近,聚焦于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内那一个个充满专注与创造力的非遗小课堂。这里,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双向的技艺对话与情感共鸣。
在皮具制作课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皮革清香。学生们手持针线,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针一线地缝合着手中的皮块。起初,针脚或许歪斜,手法或许生疏,但随着时间推移,那份专注与耐心逐渐沉淀。当一块块原本零散的皮料,最终变成一个个造型别致、充满个性的小挂件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的,是创造带来的满足,是劳动收获的喜悦。他们体会到的,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初体验。
微信图片_2025-11-14_090009_406
在金箔画制作课堂,金光熠熠,气氛静谧。学生们以吉祥、励志的文字或图像为蓝本,小心翼翼地将薄如蝉翼的金箔贴附在底板上。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轻柔,每一次按压都力求精准。这不仅是对耐心和细心的极致考验,更是对美好寓意与传统装饰艺术的直观理解。当“福”、“志存高远”等字样或图案在指尖下逐渐成型,闪耀出温润而庄严的光芒时,传统文化的种子,也悄然镌刻在心间。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938_361
在镙钿制作区域,五彩斑斓的贝母碎片,如同被揉碎了的彩虹。学生们化身小小的镶嵌师,用点钻笔粘起这些来自海洋的馈赠,在胸针托上精心拼贴出心中的图案。光线照射下,贝母碎片折射出变幻莫测的虹彩,绚丽夺目。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构图能力与色彩搭配感,更让他们领略到古人“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感受到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奢华与精致之美。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931_119
在香膏制作工坊,暖意融融,香气氤氲。看着原料在加热中融化、在冷却中凝固,学生们仿佛亲历了一场小小的物质蜕变。更精妙的是,他们在凝固的膏体上,用干花标本进行艺术创作,搭配出精美的立体图案。这既是化学变化的直观教学,也是自然之美与人工巧思的完美结合。指尖留香之际,是对传统香文化以及古代女子“妆奁”雅趣的隔空致敬。
微信图片_2025-11-14_085946_503
在微景观制作台前,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小小的花盆成为了学生们施展想象力的天地。假山、小桥、流水、草坪、人物、动物……这些微缩元素在他们手中被巧妙地组合,胶固定格的不只是景观,更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田园与理想世界。山水的意境、“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在指尖悄然构建。这不仅是空间艺术的启蒙,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微观诠释。
微信图片_2025-11-14_090002_045
在毛笔制作体验课堂,学生们跟随非遗传承人,体验着“千万毛中拣一毫”的艰辛与考究。从选料、梳理、齐毫到装杆、刻字,一道道工序下来,方知手中寻常的毛笔,竟凝结着如此繁复的匠心。当他们最终握住那支自己参与制作的毛笔时,对“书写”这件事,或许会多一份敬畏,对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艺术,也会有更深切的理解。
三、 余音回响:行走的力量,成长的足迹
一天的实践光阴转瞬即逝,但留给初一年级学子们的,绝非仅仅是几件手工作品。仁丰里的青砖黛瓦、实践中心的匠心独运,已然成为他们成长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走的思政课堂”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探索。它让思政教育摆脱了说教的桎梏,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可共鸣。它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何为坚守、何为传承、何为创造;在亲手实践中,感悟到劳动的伟大、技艺的精湛与美的多样性;在深入社区中,增强了作为扬州小主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这次活动,如同一场及时的春雨,润物无声。文化的根脉,在行走与体验中,悄然植入年轻的心田;家国的情怀,在观察与思考中,逐渐变得清晰而深厚。我们相信,当这些孩子们未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仁丰里秋日下的这次行走,实践中心里那专注的眼神、灵巧的指尖,必将化为他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与砥砺前行的力量。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真正做到了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习真实发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实践演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